了解登革熱

發病症狀:

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些人感染登革熱時,症狀輕微,甚至不會出現生病症狀。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可能成為「登革出血熱」,登革熱出血熱除上述典型登革熱症狀外,另會有明顯的出血傾向,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50%,所以民眾可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登革熱依病情嚴重程度可區分典型登革熱及登革出血熱,而其典型症狀敘述如下:

 

典型登革熱:

 

一般人感染登革熱,會有高燒、全身酸痛等症狀,由於類似感冒,經常會被忽略。惟需注意的是:典型登革熱除了有突發性的高燒(≧38℃),且還會有肌肉、骨頭關節的劇痛、轉動眼球或按住眼球時,前額及後眼窩會感覺特別的痛,所以常常會聽到老一輩的人會提到「斷骨熱」或「天狗熱」,其實指的就是登革熱。此外,登革熱有時候,也會伴隨皮膚出疹的情形(先發生於胸部及軀幹,而後擴散至四肢和臉部),而像這樣的皮疹,常會令人感到無比的搔癢跟疼痛,也是跟一般的感冒及過敏不同的地方。

 

登革出血熱:

 

登革熱有四種病毒型別,第一次感染某型發病後,可引起身體對該型病毒的終身免疫。但若又感染到不同型的登革熱病毒時,將可能發生「出血性登革熱」,它與典型登革熱的症狀相當類似,會有:發燒、頭痛、肌肉痛、噁心、嘔吐、全身倦怠、情緒顯得煩躁不安等,但兩者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後者會有並有明顯出血現象(如:皮下點狀出血、腸胃道出血、子宮出血、血尿等),這是典型登革熱較為少見的症狀;當登革出血熱之血漿滲出很多時,病患會呈現四肢冰冷、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此時又稱為「登革休克症候群」。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達到50%,所以可千萬不能以掉以輕心!

 

 

潛伏期:

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至8天(最長可達14天)。

 

在登革熱的潛伏期間。病人血液中存有登革病毒(這時期稱作病毒血症期),是病毒是最容易傳染的時候。如果感染者在這個時期被斑蚊叮咬,那麼這隻斑蚊將感染登革病毒,而這個病毒在蚊體內經過8-12天的增長繁殖,這隻斑蚊就會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一般來說,會叮人的蚊子的壽命約為一個月左右)。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就會把蚊內的登革病毒傳染給另一個人,使下一個人在經過3至8天的潛伏期,也會發病。

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所以感染登革熱的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師的囑咐,多休息、多喝水、適時服用退燒藥,通常在感染後兩週左右就可自行痊癒。

 

此外,對於較嚴重的患者,一般會採「支持性療法」,就是提供患者抗生素,或是注入營養液等藥物治療,藉這種方式來協助感染登革熱的患者恢復體力或增強抵抗力。

 

預防接種建議:

登革熱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之疫苗。

 

【登革熱疫苗小常識】

 

登革熱疫苗其實從1970年代即已展開研究,但因為登革熱病毒共有四種型別,所以在疫苗研發時,必須考量能夠同時符合對抗四種型別病毒的保護力。

 

但疫苗難免會有副作用,在登革熱疫苗的試驗中發現,單一型別疫苗的副作用很輕微,但四種型別疫苗的副作用卻常發生且較嚴重;此外,只要疫苗缺乏其中一型抗體,一旦被感染到缺乏的那種病毒時,反而更容亦增加登革出血熱的發生機率、疾病嚴重性(毒力)與流行的潛在危機等。

 

因此,在尚未有經人體試驗證實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被核准上市前,建議民眾應加強自身的防蚊措施,並積極清除積水容器,杜絕病媒蚊孳生才是防治登革熱的根本之道。

 

傳播方式:

登革病毒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而是人在受到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約3至8天的潛伏期(最長可達14天)後,開始發病。患者在發病時期,血液中已存在登革病毒,此時如又被病媒蚊叮咬,此登革病毒在病媒蚊體內增殖8至12天後,不僅讓這隻病媒蚊終身帶有傳播登革病毒的能力,而當牠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另一個健康的人也會受到登革熱的感染。

我們如果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了以後,就可能會感染登革熱。

登革病毒並不會直接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而傳染,而是透過病媒蚊(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在叮吮了帶有登革病毒的人體血液後,登革病毒進入蚊體體腔,又進入蚊子的唾液線,當牠再叮吮其他人體之後,就會將登革病毒帶到另一個人的身體體內,使得另一個健康的人也會受到登革熱的感染。

 

臺灣主要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這些蚊子的特徵都是身體是黑色的,腳上有白斑。

 

埃及斑蚊的胸部兩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的縱線及中間一對黃色的縱線,喜歡棲息於室內的人工容器,或是人為所造成積水的地方;

 

白線斑蚊則是中胸楯板部位中間,有一條白色且明顯的縱紋,並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此時外出時可要特別留意!

 

 預防方法:

登革熱是一種「社區病」、「環境病」,且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一旦有登革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登革熱流行的可能性,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此外,民眾平時也應提高警覺,了解登革熱的症狀,除了發病時可及早就醫、早期診斷且適當治療,亦應同時避免再被病媒蚊叮咬,以減少登革病毒再傳播的可能。

 

(一)一般民眾的居家預防:

家中應該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最好掛蚊帳,避免蚊蟲叮咬清除不需要的容器,把不用的花瓶、容器等倒放。家中的陰暗處或是地下室,可噴灑合格之衛生用藥,或使用捕蚊燈。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放在戶外的廢棄輪胎、積水容器等物品馬上清除,沒辦法處理的請清潔隊運走。平日至市場或公園等戶外環境,宜著淡色長袖衣物,並在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液(膏)。

 (二)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澈底落實「巡、倒、清、刷」:

  1. 「巡」─經常並且仔細巡檢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
  2. 「倒」─將積水倒掉,不要的器物予以分類或倒放。
  3. 「清」─減少容器,留下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4. 「刷」─去除斑蚊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三)感染登革熱民眾,應配合的事項:

(對病人、接觸者及周圍環境之管制)

如果發現疑似感染登革熱之患者,通報地方衛生主管機關。患者應於發病後5日內預防被病媒蚊叮咬,且病房應加裝紗窗、紗門、 或噴灑殺成蚊藥,病人應睡在蚊帳內。防疫單位應進行強制附近的孳生源清除工作,並依相關資料綜合 研判後,經過評估,如有必要,實施成蟲化學防治措施。登革熱患者周遭可能已有具傳染力病媒蚊存在,所以應調查患者發病前2週以及發病後1週的旅遊史(或出入場所),確認是否具有疑似病例。

 

 

參考出處:

http://www.cdc.gov.tw/diseaseinfo.aspx?treeid=8d54c504e820735b&nowtreeid=dec84a2f0c6fac5b&tid=77BFF3D4F9CB7982

 

 

 

了解蚊子

蚊子博士連日清教授,大半生都在研究蚊子,台灣約130種蚊子有近30種是他發現命名。

蚊子壽命

連博士表示,蚊子壽命約1~1.5個月。

成蚊不論雌雄都會吸樹液、花蜜等含糖分的液體以供應身體養份。雌蚊因需產卵即會開始吸血。一般雌蚊每次約產300顆卵在水中,離開水就會死亡,但斑蚊卵在水空交界仍可活6個月。 每隻雌蚊子一生產卵總數約為1000-3000個。

蚊子的卵根據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面、水邊或水中三種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按蚊和家蚊,水邊的如伊蚊。按蚊和家蚊約在二天內孵化,而伊蚊則在三至五天。

在夏天適宜的環境裡,雌蚊將卵產在水中,一二天後就孵化成幼蟲,叫孑孓。孑孓經過四次蛻皮後變成蛹,蛹繼續在水中生活兩三天,即可羽化成蚊。完成一代發育大約只要10—12天,一年可繁殖七八代。

 

蚊子的生活習性

  1. 孳生習性

蚊蟲都孳生於水中,不同性質的水質和積水類型孳生不同種類的蚊蟲。治理或改造孳生地是防蚊的制本措施。

水體類型 主要孳生蚊種
嚴重污染水體,如糞坑、糞池等  騷擾阿蚊
輕度污染水體,如污水坑(溝)、清水糞坑,窪地積水等 致倦庫蚊、淡色庫蚊
面積較大的清潔水體,如稻田、荷溏、沼澤、灌溉溝等 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
清潔而流動水體,如山溪或溪床等 微小按蚊
小型自然水體,如樹洞、竹筒、壇、罐等積水 白紋伊蚊、仁川伊蚊
家宅內外的器物,如水缸、椰子殼積水等 埃及伊蚊

 

  1. 吸血習性

只有雌蚊才吸血,雌蚊必須吸血其卵巢才能發育,繁衍後代。雌蚊多在羽化後2-3天開始吸血,溫、濕度,光照等多種因素可影響蚊的吸血活動。氣溫在10°C以上時開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庫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則愛吸家畜的血,但沒有嚴格的選擇性,故蚊可傳播人獸共患病。蚊子每次叮咬吸吮大約五千分之一毫升的鮮血,每次飽餐一頓之後,蚊子通常是在出生地2公里範圍內活動。

蚊子吸人血,還會「挑肥揀瘦」,專門尋找合乎「口味」的對象。蚊子在熟睡的人們的枕邊「嗡嗡」盤旋時,依靠近距離傳感器來感應溫度、濕度和汗液內所含有的化學成分。

所以雌蚊首先叮咬體溫較高、愛出汗的人。因為體溫高、愛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氣味中含有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類化合物,極易引誘蚊子。
3. 棲息習性

掌握蚊的棲息習性是制定滅蚊措施的依據。

蚊羽化後和吸血後均須尋找地方棲息,一般講蚊喜歡在隱蔽、陰暗和通風不良的地方棲息,如屋內多在床下、櫃後、門後,牆縫以及畜捨、地下室等,室外多在草叢、山洞、地窖、橋洞、石縫等處。

據吸血後棲息習性不同把蚊分為以下三種:

家棲型: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

半家棲型:如中華按蚊、日月潭按蚊等吸血後有些在室內,有些到室外棲息。

野棲型:如大劣按蚊、白紋伊蚊等吸血後要飛到室外消化胃內的血液。
危害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
我國能傳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類叫按蚊,俗名瘧蚊,主要傳播瘧疾。據不完全統計,1929年的1年內,全世界因患瘧疾致死的約200萬人。

另一類叫庫蚊,主要傳播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

第三類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紋,又叫黑斑蚊,主要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

防治蚊子

 

熱帶家蚊

晚上出沒叮咬人類的蚊子為熱帶家蚊,多棲息在不流動下水道內。

要徹底防治熱帶家蚊,必須保持下水道暢通,定期清理溝內阻塞物保持水流暢通,即可大大減少熱帶家蚊滋生。

 

下水道水溝蓋附近的樹葉、垃圾必須清理乾淨,避免掉入下水道導致阻塞,也不可將菸蒂丟入溝內。

 

地下家蚊

地下家蚊從國外傳入,喜歡低溫環境,多棲息在地表下空間故名為地下家蚊。

地下家蚊多在地下污水槽,少數會從通風口飛至地面上,除了冬天溫度適合生存外,其他季節飛至地面則會死亡。

要根絕地下家蚊,連日清博士建議噴灑除蚊藥劑時,地下污水槽也須投藥滅蚊。

 

斑蚊

白天咬人蚊子為斑蚊,白線斑蚊全台都有,埃及斑蚊多在溫度高的南部地區,都會傳遞登革熱。

 

三斑家蚊與環紋斑蚊

兩種皆為出沒於鄉村的蚊子品種,吸血高峰時間皆在傍晚時段。

鄉村的水田、池塘為三斑家蚊與環紋斑蚊的棲地,水田收割成旱田時即會減少蚊子數量。

 

斑蚊喜歡在小型積水容器內產卵,應定期清除環境中的積水容器,才能有效根絕。斑蚊卵在乾燥無水環境中仍可存活6個月,倒完的積水容器後還須刷洗,才能真正消除蚊卵。

 

蚊子博士連日清教授提供的殺蚊祕方

 

材料工具:水1000毫升、糖50克、芒果或芭樂40毫升、硼酸10克、噴霧器

作法:依材料的比例將糖、芭樂汁或芒果汁及硼酸倒入水中混合溶液,裝入噴霧器中。

使用:下午3~4點左右將混合液噴於蚊子出沒的環境中,如庭院葉片上,以果香吸引蚊子、糖水提供食物,而硼酸殺蚊;約每20天噴一次。

 

這方法已在非洲邦交國聖多美普林西比使用,對當地瘧蚊控制有顯著成效。

 

省錢防治方法

第一招 :消滅蚊子生存環境。及時清理垃圾,不要留死水。

第二招 :肥皂水
關上門窗,在窗前放置一個盆子,盆中加點混合洗衣粉的水,第二天,水盆中就會有一些死去的蚊子」。 每天持續使用這種方法,幾乎可以不用再噴殺蟲液去殺蚊子了。而且蚊子也會越來越少。

第三招 :大蒜、維生素B
還有兩件驅蚊的制勝法寶,您不可不試,這就是大蒜、(花生)維生素B 。

被蚊子咬

蚊子博士連日清說,蚊子叮咬腫起是因人體對蚊子唾液產生過敏反應,每人反應程度不同,可藉由冰敷舒緩搔癢症狀。

一不小心還是被蚊子給咬了,也不要急著用手抓。來一點鹽水或牙膏,圖在患處可以迅速幫你止癢。

 

參考出處: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20713/34364105/

http://bbs.urmay.com/viewthread.php?tid=2335#.VNSfh-aUfvg